小班教案

时间:2025-04-25 13:46:04
(合集)小班教案10篇

(合集)小班教案10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班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班教案 篇1

活动分析: 豆浆、豆制品,是幼儿园经常要吃的食品,但也常常有小朋友不爱吃豆制品,老师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注重教学的趣味性,运用拟人化的口吻,和变魔术的方法,来激发孩子的兴趣,教育孩子爱吃豆制品。教师主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在认知、能力和情感方面都得到发展。如:在了解黄豆的外形特征时,教师运用了观察的方法,接着又比较和观察,使幼儿了解泡过和没泡过的黄豆的不同,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提高幼儿感知事物的.能力;又运用电教手段丰富了幼儿的认知;最后,通过品尝豆制品,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爱吃豆制品的情感。

教案目标:

1、培养幼儿喜欢吃豆制品。

2、通过观察、比较黄豆的外形特征,初步提高幼儿感知事物的能力。

3、引导幼儿在观察、比较黄豆外形特征的基础上,知道豆浆的简单制作过程,并了解黄豆还可制成其它的豆制品。

教案准备: 课件、干湿两种黄豆人手一份、豆浆机、小杠子每人一个、录音机、磁带等。

教案过程:

(一)导入:以给幼儿介绍新朋友的形式,引出课题。

(二)展开:

1、初步了解黄豆的外形特征。

(1)课件中提出问题:观察黄豆宝宝长什么样的?

(2)教师进一步引导:“黄豆宝宝是什么颜色的?它是什么形状的?小朋友可以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自己盒子里的黄豆宝宝。”

(3)教师小结:黄豆宝宝是一粒粒黄颜色的圆溜溜的小豆豆。

2、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干湿不同的黄豆的外形特征,发展幼儿感知事物的能力。

(1)利用课件提出问题:“泡过的黄豆和没泡过的黄豆有什么不一样?”

(2)幼儿观察干湿不同的黄豆。

(3)教师小结:黄豆宝宝只要在水里泡上一天,就会比原来的大一些,软一些,颜色浅一些。

3、观看豆浆的制作过程,知道黄豆可以做成豆浆。

(1)利用课件观察做豆浆的过程,了解制作豆浆的方法。

(2)现场制作豆浆。

4、在煮豆浆的同时让幼儿观看课件,了解黄豆还能做成其他的豆制品。并丰富“豆制品”一词。

5、知道黄豆营养丰富,培养幼儿爱吃豆制品的情感。

(三)结束:幼儿听音乐喝豆浆。

以上讲述了《幼儿园小班上学期科学说课稿:黄豆宝宝变魔术》的详细内容,主要分享了幼儿园小班上学期科学说课稿等内容,读者们可以根据自己幼儿园情况操作时稍加调整,大家的工作经验可以在下面进行留言讨论,更多相关的教案的好文章可以直接在本站搜索,小班科学教案认识风活动反思,幼儿园小班教案科学教案反思怎么写,更多的相关内容可以参阅幼儿园小班教案。

小班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1、明确眼、耳、手、脚、口、鼻的不同作用。

2、有目的的进行各种感知活动,乐意将自己的感知大胆的与人交流。

3、初步明确保护感官的方法。

二、活动准备:

1、两杯冷热不同的水(一杯糖水,一杯盐水),两个不透明的瓶子(一个空的,一个装上米粒),两个透明的瓶子(跟别装上醋和酒)。

2、分组活动材料:穿木珠,拧瓶盖,拉的小车,积木,书,画有东西的卡片,音乐,各种乐器,各种花,海绵,木块,热水袋两个,等等各种材料。

3、分类盒。

三、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1)游戏:教师的手指点到身体的什么地方,幼儿很快说出相应部位的名称。

(2)谈话:小朋友,你的眼睛,耳朵,手,脚,嘴巴,鼻子都有什么本领啊?

(3)出示各种物体,请幼儿用感官参与辨别其不同点。

A、出示两个瓶子。

把瓶子放在箱子里摇动,师: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幼儿回答)

师:你用什么发现哪个瓶子是空的,哪个瓶子是满的?(幼儿回答)

B、出示两杯水。

师:这里有两杯水,小朋友有什么办法知道哪杯是热的,哪杯是冷的`?(幼儿回答)

师:有什么办法知道哪杯是甜的哪杯是咸的?(幼儿回答)小结:我们每个人都有眼、耳、手、脚、口、鼻,这些宝贝帮助我们做各种不同的事情,是我们的好朋友。

2、分组活动。

(1)师:我在边上的桌子上准备了许多东西,请小朋友想一想,试一试,要用我们身上的什么宝贝去和他们做游戏呢?

(2)师:一边做游戏一边和边上的朋友或者老师说一说,我用我身上的什么宝贝做了什么事情。并把各种物体放进相应的分类盒中。

(3)教师观察幼儿表现,与幼儿交流。

3、集体交流。

师:在刚才的活动中,你用到了你的什么宝贝,做了什么事情?(幼儿回答)

师:我们的小宝贝真能干,那么我们要怎么去保护他们呢?

小班教案 篇3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关于小班半日活动教案,请参考!

  关于小班半日活动教案

晨间活动:

1、桌面玩具

2、户外活动:彩色圈、拖小猪、布飞碟、飞标、踢毽子、小推车。

  晨会:

谈话活动:你吃过哪些糖果?(教师与幼儿共同交流)

活动一:甜甜的糖果(科学)——执教者:张慧萍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品尝,了解糖果的外形、颜色、味道,知道糖果种类的丰富多样。

2、探索着打开糖果包装纸,并知道不乱仍糖纸。

3、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活动准备:

糖果(形状不同、颜色不同、大小不同、味道不同等)若干,用果盘装着放在幼儿中间,幼儿围坐成圆形。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各种糖果。

(1)、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带来的糖果

“今天小朋友们带来了好多糖果,和你的好朋友说说你带的是什么糖吧。”(幼儿互相介绍)

(2)、观察糖果的种类,区别异同处。

“盘子里的`糖果真多,他们一样吗?分别是什么糖?有哪儿不一样?”引导幼儿从包装纸、大小、硬软上来观察讨论)

教师小结 ……此处隐藏3027个字……他们的生活经验,让孩子们在看雨、听雨、接雨、踩雨中,充分地去感受、去观察、去发现雨的秘密,培养他们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事物,体验发现的快乐。

活动目标:

1、通过看、听、接、踩等多种形式,初步感知小雨的特征。

2、体验和感受雨中游戏的乐趣,萌发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地情感。

活动准备:

1、教师事先了解天气情况,选择一个小雨天进行活动。

2、幼儿自带雨伞、雨衣、雨鞋等雨具,并学会使用这些雨具。

3、废旧的盒子、杯子、瓶、罐等盛雨水的容器,一次性桌布。

活动过程:

一、看雨、听雨、说雨

教师带幼儿到走廊,一起观察雨的形态。

教师:今天的天气怎样?

(1)雨点是从哪里落下来的呢?是怎么落下来的.呢?落下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呢? (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用“雨点象什么”来表达。)

(2)我们一起闭上眼睛,听听看,你听到的雨声是怎么样的?

引导幼儿用各种象声词来表达。(“哗啦啦”、“淅沥沥”、“沙沙沙”“哗啦哗啦”“滴答滴答”等)

(3)雨点落在地上像什么?地上会有什么?

引导幼儿发现雨点落在地上会溅起泡泡样的水花,积水中会有水纹等现象。

(4)看看小草、小花、小树在雨里是什么样子的? 知道这些植物喝足了水会长得更好。

教师:你喜欢下雨天么?为什么?

幼儿自由说说。

集体讨论:雨天里能做哪些好玩、有趣的事情?

教师:小朋友,你能想出既淋不到雨,又能和雨一起玩的办法吗?

二、在雨中玩

1、幼儿在雨中和雨一起玩。

幼儿自己穿上雨鞋、雨衣、打开雨伞,到雨中自由玩耍。

在幼儿充分感受、自由玩耍、观察发现的同时,教师给予恰当的引导。

(1)我们用小手接住雨看看,雨是什么颜色的?雨点落在手上有什么感觉?手会怎么样?

(2)用小脚踩踩地上积的雨水。

(3)将雨伞转圈,伞面上的雨水会怎么样?

2、让幼儿讲讲自己是怎样和小雨一起玩的,以及在雨中有哪些发现?

3、让幼儿将带来的容器倒扣到地上,聆听雨点落在不同容器上,打在地面上、树叶上、伞面的声音,并模仿听到的各种雨声。

4、幼儿用手、一次性桌布、杯子、盆等容器接雨水,观察雨水滴入容器,将容器渐渐盛满的过程。

三、幼儿将接到的雨水聚集到一起,把“雨朋友”带回教室。

活动延伸:

把雨水放到科学角,进一步观察雨水和其他水的不同,加深对雨的了解。

小班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画面,根据画面呈现的信息进行推测、想象,并大胆表达。

2、喜爱阅读活动,感受小狗的心情变化。

3、能自由发挥想像,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4、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绘本《小狗去散步》ppt。

2、与情节相对应的图片6组(詹姆斯——玩拼图、奶奶——织毛衣、爸爸——看报纸、妈妈——画画、宝宝——哭闹、公鸡母鸡——叫叫嚷嚷)。

活动过程

一、仔细观察封面及扉页,认识故事的主人公小狗克莱门汀。

1、 观察封面,猜测小狗克莱门汀在做什么。

教师出示封面,引导幼儿观察并进行猜测。

师:封面上是谁?它可能在做什么?

教师需尽可能地请幼儿说出自己的看法,在幼儿充分表达之后进行小结。

2、 揭示书名,集体聊聊散步,唤起幼儿关于散步的经验。

师:这本书的名字叫《小狗去散步》,散步是做什么?你散过步吗?和谁一起?

师小结:和家人一起散步是最快乐的事情。

二、共同阅读绘本前半部分,观察画面细节,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对故事的.理解。

1、师幼共同阅读绘本第2~3页,了解故事背景并形成阅读期待。

师:这是什么地方?小狗克莱门汀做了些什么事?

师:小狗看到了什么?它会去做什么?

教师注意引导幼儿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关注画面中的关键信息。

2、师幼共同阅读第4~15页,仔细观察画面信息,思考并猜测故事发展。

(1)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共读第4~7页,了解故事。

师:克莱门汀去找谁了?小男孩在做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

师:你觉得小男孩会不会和小狗克莱门汀一起去散步呢?

师:接下来又发生了些什么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奶奶在做什么?她会不会和小狗一起去散步?

(2)教师提出问题,连续播放绘本ppt第8~15页,播完师幼共同回顾、总结情节发展。

师:小狗克莱门汀非常想要找人和它一起出门去散步,可好像每个人都有自己在做的事情,不愿意去散步,小狗到底有没有找到人陪它一起去散步呢?它还会不会去找呢?接下来请小朋友们仔细往下看,看完告诉我答案。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需求多次播放绘本ppt。

师:小狗又去找了谁?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组图图卡,帮助幼儿梳理故事情节,鼓励幼儿用较为完整的话表达。

(3)师幼共同阅读第16~17页,感受克莱门汀的心情。

师:克莱门汀在家里转来转去,找了好多人,但大家都没空陪它去散步。你们说,小狗的心情怎么样?为什么?

三、结合已有的故事情节和自身经验创编故事。

师:有点难过的克莱门汀接下来会做什么?接着又会发生什么事呢?

幼1:克莱门汀会去找爷爷,爷爷可能在烧饭。

幼2:克莱门汀会去找外婆,外婆肯定在买菜。

幼3:克莱门汀会去找姐姐,姐姐肯定在唱歌。

幼4:克莱门汀会去找哥哥,哥哥在打篮球。

幼5:克莱门汀会去找外公,外公在种菜。

幼6:克莱门汀会去找小猫,小猫在吃鱼。

……

教师可以把幼儿创编的故事画在图片上,作为幼儿语言区域游戏的材料。

四、共读绘本后半段,感受故事所传递的快乐。

1、 共读绘本第18~30页。

师:到底克莱门汀有没有去散步呢?我们一起看看书。

教师一边播放绘本画面,一边朗读文字。

师:后来的故事是什么样的?

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故事的发展,但不要求太完整和细致,只要幼儿能说出“他们做完事情到处找小狗,最后终于找到正在睡觉的小狗,大家一起去散步”就可以了。

师:再看看,这个时候克莱门汀的心情怎样?

2、 共读绘本的后环衬,也就是第34~35页。

师:一起来看看,他们一家人散步经过了哪里?

五、阅读结束,大家一起去散步。

师:这么好的天气,我们大家也一起出门去散步吧。

《(合集)小班教案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