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时间:2025-04-22 09:22:16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圆锥的体积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1

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圆锥的体积》。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主要探究圆锥的体积。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柱的相关知识、认识圆锥的特征及组成之后的继续学习,对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探究,让学生体验引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公式的完整探索过程。本节课的学习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动手操作、概括能力,所以本节课的学习至关重要。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再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一阶段学生的`观察和概括能力都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还具备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所以我将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并能利用公式正确解决简单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自主探索圆锥体积公式,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圆锥体积公式及其应用,教学难点是圆锥体积公式的探究过程。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本节课我将采用讲授法、问答法、小组讨论等方法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得到结论。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引入新课

在导入环节,我会从生活实例入手,大屏幕出示两种冰激凌的图片——圆锥形状的单价0.8元,圆柱形状的单价2元,二者等底等高。然后问:如果花同样的钱,买哪种形状的冰激凌能吃到更多?学生能想到比较相同花费时两种冰激凌哪个体积大,但学生只学过求解圆柱的体积,不会求解圆锥的体积。于是顺势引入课题《圆锥的体积》。

这样设计的好处:从生活实例入手,一方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很好地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二)探索新知

接下来是探索新知环节,也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先让学生回忆圆锥的特点,并思考:圆锥和之前所学的哪个图形类似?学生能够想到圆锥和之前的圆柱很类似,底面都是一个圆形,并且如果将一个圆柱上底面的圆心和下底面圆周上的每一点连起来,就能得到一个和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我会用多媒体展示嵌套在一起的圆柱和圆锥,方便学生观察,并明确圆锥的体积是与其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一部分。为接下来的实验探究做好铺垫。

在这里仅仅通过观察嵌套在一起的圆柱和圆锥模型猜想圆锥的体积和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关系是不够的,而且学生的猜想多样,不唯一。考虑到严谨性,接下来设置实验活动来进一步探究。

我会下发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圆锥形容器以及细沙和水等学具。综合实验的困难程度以及学生的能力等因素,我会组织学生四人为一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时间定为五分钟。我会提醒学生开始操作之前可以检验一下两个容器是不是等底等高,确实实验条件无误。考虑到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生的身心健康更加重要,我会叮嘱学生注意安全和卫生,不要将细沙弄进眼睛或弄撒细沙和水。

根据生活经验,学生可能有两种思路。一是将圆锥形容器装满沙子或水,再倒入圆柱形容器,发现三次刚好倒满;二是将圆柱形容器装满沙子或水,再倒入圆锥形容器,发现三次刚好倒空。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2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的第二课时《圆锥的体积》。本次说课包括五个内容: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和说板书。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圆锥的体积”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基础上,认识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突出了探索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引导学生在装沙或装米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公式推导。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推理,概括和抽象,自主发现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情分析

学生以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在此前又学了由曲面和圆围成的立体图形——圆柱,且经历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具有了初步的类比思维意识。通过前一节《圆锥的认识》,学生对圆锥的特征也有了一些了解,对学生来说,求体积并非陌生的新知识,只是像圆锥这样学生认为不规则几何体的图形,求体积有困难。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绝大多数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强,有一定的空间观念基础,但公式的推导过程却比较抽象、枯燥,对于他们来说该部分内容是一个难点。同时对于圆锥体积计算的实际运用,从以往的经验判断,学生对3倍的关系难以理解,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生参与实验,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一些有关圆锥体积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推导圆锥体积公式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并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公式,能正确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5、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一个圆柱、2个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沙子;学生自制的圆柱及各类型的圆锥 ……此处隐藏22053个字……析教材通过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倒水的实验,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也就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教课书43页例1是直接利用公式求体积,例2是已知圆锥形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小麦的重量,这是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个例子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解决一与计算圆锥形物体的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学生基本情况六年级四班,共有学生49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29人,以前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七学期对圆锥、圆柱立体图形的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学习,学生对圆柱,圆锥的特征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对圆柱的体积,表面积,侧面积能熟练地计算,但也有少数学生立体观念不强,抽象思维能力差,因此学习效率差。

三、教学方法由于本节课是立体图形(圆锥的体积)的学习,要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通过具体教具进行教学,从而给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本节课我采用具体的实验,让学生发现圆柱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然后让学生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尝试计算圆锥的体积,以达到解决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一开始,用口算,口答的'形式引入课题,一是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二是为新授课作为辅垫,为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

紧接着提示课题,以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其规律,总结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一环节是本节的难点,必须让学生理解清楚,特别是对三分之一的理解。

然后出示例题,让学生尝试解答例1,直接告诉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计算,教师不必多的提示,只要学生会做就行。例2是已知圆锥形的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要求小麦重量,实际旧就要先求体积。

学生尝试解答后,教师特别引导,要求体积,这个题不知道底面积,则要先求底面积,二是要让学生讨论,如果这堆小麦知道直径和高,你能想办法测出来吗?这样培养了学生空间想象力。

最后,设计了三个巩固练习,都是在基本求出圆锥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提高训练,这样即满足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又使优生能有所提高。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本课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中《圆锥体积》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例2、例3,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四的习题。

2、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教材按照实验、观察、推导、归纳、实际应用的程序进行安排。

3、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能力目标: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5、教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与圆柱等底不等高的圆锥一个,与圆柱等高不等底的圆锥一个。

学具准备:让学生分组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若干对,一定量的细沙。

二、说教法:

1、实验操作法。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在课上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空圆锥盛满沙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圆柱中,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利用实验法,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发挥桥梁和启智的作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三法优化组合。

几何知识具有逻辑性、严密性、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在做实验时,我要求学生运用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假如这句话中去掉“等底等高”这几个字还能否成立,并让学生用不等底等高的空圆锥、空圆柱盛沙做实验,发现有时装不下,有时不够装,有时刚好装满,得出结论:不是所有的圆锥体积都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加深了“等底等高”这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三、说学法

我在研究教法的同时,更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实验操作法。

2、尝试练习法。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程序:

1、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复习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公式及其应用,为新知迁移做好铺垫。

2、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我们掌握了圆柱体积公式及其应用,并认识了圆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2)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吗?

3、实验操作,探究新知。

本环节教学是本节几何课成败的关键。为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个环节中,我尽量给学生有对象可说,有东西可做,有问题可想,有步骤可循,让学生都能主动地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

(1)在实验时,我提出了四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操作:

a比一比,量一量,圆柱和圆锥的'底和高之间有什么关系?

b用空圆锥装满沙,倒进空圆柱中,可以倒几次?每次结果怎样?

c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d你能用实验说明“圆锥的体积不一定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吗?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说出圆锥体及计算公式。

(3)教师归纳公式,学生记忆公式。(板书结论和公式)

4、尝试练习,巩固提高。

(1)同时出示例2和例3。

①课件示例题,指名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②分析题意。

③指名板演。

③集体订正,指出计算圆锥体积时,一定不要忘了乘“1/3”。

(2)巩固练习,形成技能,完成“做一做”。

这个环节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练习,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5、看书质疑,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还有什么疑问的吗?看书总结和质疑,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每一节成功的课,都应该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质疑答难,从而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在完成了书上的基础练习之后,设计了三个发展练习,分别是知道半径和高;直径和高;周长和高;求体积,这样即满足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又使优生能有所提高。

以上是我对《圆锥的体积》一课的说课,如有不妥望各位老师给予帮助指导。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